2016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
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中國發展將從“短、平、快”,向“求質、求精、求新”過渡。
在機器化大生產的當代,有些人認為,
“匠人時代”已經過去。
那種不斷的重復工作,機械完全可以替代。
但是,人們發現:
要想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工匠精神。
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說:
“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
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
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
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
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指在某項工作中技藝精湛的手藝人。
這些人身上所具備的
嚴謹、專注、敬業、精益求精、不斷追求的精神,
被稱為“工匠精神”。
那些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
這些在各領域成功的人,
基本都具備這樣的“工匠精神”。
亞里士多德
米開朗琪羅
達芬奇
居里夫人
托爾斯泰
愛迪生
喬布斯
……
從世界到中國,回顧歷史,
春秋時期的魯班,被譽為工匠典范與祖師,
發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農業機具、仿生機械等;
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三國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北宋沈括撰寫《夢溪筆談》、明朝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
自古以來,我們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
中國歷史從來不缺好工匠,
缺少的是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傳承。
優卡創意學院,培養孩子“創意、設計、審美”的能力,
以體驗式教育為核心,
以跨學科學習為紐帶,
以創意手作為載體,
通過“傳統手工藝、服裝配飾設計、國際藝術、生活美學”四大類課程,
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學習、傳承工匠精神,
讓“心靈,手巧”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今天的教育,不再只是書本知識的灌輸
讓孩子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
讓孩子懂得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
讓孩子繼承堅韌不拔、腳踏實地的“匠氣”,
讓今天的“不可能”,變成未來的“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