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韓集鄉有一處大約580人的小村莊,它北鄰濟聊公路,東臨新外環,村民一直安居樂業。傳說在數百年前,村莊本叫李莊,但后來因為一事被冠以“怪”字,因此被稱為“怪李村”。[詳細]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在臨清這座傳統文化豐富的小城更是不例外,人們總是會做些什么,紀念這個中國人心里最重要的節日。[詳細]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在臨清這座傳統文化豐富的小城更是不例外,人們總是會做些什么,紀念這個中國人心里最重要的節日。[詳細]
清泉河位于山東省冠縣,其上游連接漳衛河,下游流入馬頰河。冠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山東的西大門。初秋的清泉河畔明鏡般的水中倒映著條條垂柳,陽光灑落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游船在水面上蕩來蕩去。河岸邊的步道、怪石、親水平臺將綠樹紅花穿成了線,一步一景[詳細]
“黃帝創業垂千古,倉圣造字鬼神驚!敝袊鴿h字博大精深,意蘊豐富,生動形象。傳說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史官,被尊稱為“倉圣”。他創造的文字,結束了遠古刻木結繩記事的歷史,開辟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先河。倉頡不僅是中國的文字始祖,在世界文字史上也有一席之地。[詳細]
東阿阿膠在歷代一直都是皇家貢品。據了解,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圣藥”、“滋補國寶“是滋陰補血、安胎、治療經產病的婦科良藥。歷史上自古就有東阿縣出好膠的說法,《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阿膠,本經上品,出東阿,故名阿膠![詳細]
我們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人知識淵博,本期《唐多彩》我們要認識的這位歷史人物名如其人。他自學成才,博才多能,是唐朝時期的哲學家、唯物主義思想家、無神論者、音樂家,還是學者、自然科學家,可謂學術全能,他就是聊城市高唐縣清平鎮呂莊村人——呂才[詳細]
如果要研究中國近代革命史,您會發現,繞不開“聊城”這個名字。在民政部1953年、1979年、1995年的三次統計中,聊城8縣(市、區)全部列入革命老區名單,成為山東省為數不多的全市“一片紅”的革命老區。民政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抗日英烈中,山東有41名英烈和1個英雄[詳細]
范家燒鴿,又名“燒白鳳”,是山東莘縣的特色地方美食,也是魯西名吃之一。它產于魯西莘縣燕店鎮,以獨特的傳統制作工藝,選用肥嫩優質、本地無公害無添加劑家鴿,經燒煮高溫殺菌精制而成。其制作工藝獨特,入口香脆,不腥不膩。2006年12月25日被收入聊城市非物質文化[詳細]
山東聊城冠縣斜店鄉斜店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莊。在北宋時期,東昌府至大名府東北至西南驛道旁,賈、劉、龐、胡,幾姓已在此定居經營客棧。由于交通便利,來往客商繁多,小有名氣,俗稱斜道店,后則稱斜店。洪武初年(1369)郭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后許、李、孟、程、岳、張[詳細]
辛莊遺址位于冠縣斜店鄉辛莊村,是一處橫亙龍山至東周的文化遺存。2009年,由當地村民齊炳坤在其承包的磚窯廠取土坑內發現。該遺址出土山東龍山文化石斧、石鐮、灰陶片,商式鬲及東周筒、板瓦,剖面可見地層堆積。[詳細]
在魯西大地上的一角,茌平區胡屯鎮徐河口村的徐家,一門三英烈,長子徐寶珊、三子徐寶璧、五子徐寶珍,兄弟三人前赴后繼地追隨黨,在抗日戰爭中除偽擊寇,先后為國捐軀。[詳細]
湖光水色小蘇杭,詩情畫意金高唐。素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美譽的山東高唐,在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瑰麗畫卷上,從不缺少濃墨重彩之筆。其中,作為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的家鄉——高唐縣三十里鋪鎮,憑借一支丹青畫筆游走美麗鄉間,方寸之間墨彩交融,手繪出[詳細]
武術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數千年,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在當今世界眾多的體育項目中,武術是最富哲理的運動,有著五彩繽紛的文化內涵。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詳細]
如果要研究中國近代革命史,你會發現,繞不開“聊城”這個名字。在民政部1953年、1979年、1995年的三次統計中,聊城8縣(市、區)全部列入革命老區名單,成為山東省為數不多的全市“一片紅”的革命老區。民政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抗日英烈中,山東有41名英烈和1個英雄[詳細]
宋遼之戰歷史地見證蕭城遺址,位于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又稱為蕭城、駐馬城、歇馬城、盔安城,是宋代遺址。[詳細]
餃子,相傳是中國東漢南陽醫圣張仲景發明的,最初的作用是用來治病,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后來這種制作工藝被延續下來,一直傳承至今。餃子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漸進過程,明朝末年張自烈對其作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詳細]
高唐縣清平鎮的空心掛面亦稱墜面,細如豬棕,空心細長,產于宋代而盛于今!叭帐硟赏肟招拿,勝過皇家宮廷宴”,相傳公元一七四二年,乾隆下江南路過山東聊城,清平知縣奉上當地名吃手工墜面,皇帝食后,對此美味和精細工藝贊不絕口,并欽定宮廷面,其傳統制作工藝流[詳細]
魯西高唐,始于春秋,漢初置縣,明清為州。居中原衡衢,南通吳會,北拱神州;澤黃河故道,民樸士敦,地阜物豐。[詳細]
武大郎燒餅,是陽谷縣的一種特色名吃。相傳源于宋朝末年打虎英雄武松之兄武大郎。武大郎將剩余炊餅帶回家,將炊餅切開夾咸菜絲,感覺其味極佳,便開始售賣,由此,武大郎燒餅便興盛開來。[詳細]
陽谷布袋雞是山東陽谷縣的地方傳統名吃,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做法獨特,以內軟嫩、餡清香、味美不膩而聞名,又名“鸞鳳下蛋”,被聊城市消費者協會定為“魯西名吃”。[詳細]
在每個土生土長的臨清人的記憶里,都存在著一種甜蜜的滋味,那便是臨清傳統運河糕點的香甜。這一口“運河糕點”的滋味,經過了歲月的流轉,卻依然流傳在臨清這座小城里!坝么蟾蓧浩靼压誓ニ,把幾種原材料混合,加入中筋面粉,面粉在空氣中飛揚,均勻鋪在了案板上[詳細]
“賣——豆腐嘞,水——豆腐嘞...”托板豆腐走街串巷的叫賣聲曾回蕩在許多臨清人兒時的記憶里。豆腐的發明無疑是一項偉大的創舉,人們自從會“出豆腐”,才告別了炒豆子、煮豆子、蒸豆子等單調乏味的吃法。[詳細]
“八大碗”,顧名思義,包含八種菜品,即燒肉、燉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黃燜雞、黃燜肉、肉雜拌。經過數百年間歷代穆斯林廚師的不斷創新、完善,結合臨清穆斯林群眾的生活習慣,在不違背伊斯蘭教義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臨清“清真八大碗”。[詳細]
每個城市都有一些這樣的美食,旅行指南不會推薦它,網絡平臺的美食排行里也找不到它,它并不起眼,深藏于市井,透過它,你能看到這座城市的本色。下午6點鐘,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景五砂鍋,還未進店,就看到一位50左右的大姐仔細的清洗著菠菜,她是這家店老板的母[詳細]
什香面的前身,其實是起源于臨清的溫面,而如今的什香面就是豪華版的溫面,其制作工藝流程之復雜,不亞于置辦一桌酒席。在臨清賓館的后廚,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看到,廚師孫鵬正在為一桌精美的什香面忙碌著。[詳細]
在東阿魚山鎮東北約7公里處,有一處千余人的村莊,名叫小店村。據相關史料記載,小店村在古代便是交通要塞,貫通南京和北京這兩大都會的古代官道從此處經過。關于村名的來歷,如今的年輕人知之甚少,但據當地老人講村名頗有說道。小店村黨支部書記曲傳國告訴大眾網·海[詳細]
在明清兩代交替之際,清朝統治者將與其對抗的各族人民稱為“蠻子”或“南蠻”。到了現代,又演化成北方人對南方人的蔑稱。很顯然,這是一種不禮貌又帶有明顯地域歧視的稱謂。不過,在高唐縣魚邱湖街道辦事處,有這樣一個村子,以“蠻子”二字命名,村民們卻不以為意。[詳細]
日前,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走進羊使君街,探尋街名背后后的故事。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張毅恒 攝 羊使君街門牌。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張毅恒 攝 羊使君街老胡同現狀。[詳細]
日前,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與聊城市地名文化學會相關人員一同走進這個村子,探尋村名背后的故事。見習記者 張毅恒 攝 大刀高村石碑。見習記者 張毅恒 攝 大刀高村立刀捐款人名錄。見習記者 張毅恒 攝 村口現存大刀。[詳細]
日前,聊城市地名文化學會一同走進這個村子,探尋村名背后的故事。大眾網 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張毅恒 攝 華嚴寺碑記!叭A嚴寺有兩個山門,東西山門,中間有前后大殿,前大殿進去后有東西廊坊,前殿有一座佛像,兩側是泰山奶奶,兩邊是十八羅漢,背后是觀世音。[詳細]
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行經此處,丟失寶劍,后村名由“失寶莊”演變為“師保莊”。大眾網聊城·海報新聞記者 侯曉 攝 村碑記載,村莊得名丟失寶劍者是宋朝一位官員。大眾網聊城·海報新聞記者 侯曉 攝 傳馬頭王村碑處便是劉秀登船碼頭所在之處。[詳細]
太子申的尸體埋葬地點位于張史村西側,如今成為田地。大眾網聊城·海報新聞記者 侯曉 攝 村碑記載村名來歷。魏惠王深恨齊國一再干預魏國的大事,于是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誓與齊軍決一死戰。[詳細]
在冠縣清水鎮,有個村莊叫作“錫華村”。錫華村原來不叫這個名字。據《常氏家譜》記載:明初,張、胡兩姓從山西洪洞縣,常姓從臨清市煙店鄉常莊遷此焦莊舊址重建新村,仍沿用焦莊村名。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版和1934年版《冠縣志》均載“焦莊”。焦莊后分為東西兩村[詳細]
冉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詳,世人多稱“冉子”,春秋末期魯國人,今山東菏澤定陶人。冉子陵墓高丈余,古柏環繞,蒼翠挺拔,墓前刻有“先賢薛公冉雍之墓”的石碑。關于冉雍在冠縣遺留下的印記,聽當地老人講講周邊村莊的村名來歷,更有意思。[詳細]
在莘縣觀城鎮駐地東南約六七華里處,有一個1000多人的小村子叫作“古井村”。據《莘縣史鑒》載,古井井壁上結滿狀如琉璃的無規則晶狀體,硬如石,滑如鏡,一直延伸到水中,所以村民習慣上稱“琉璃井”。[詳細]
地處臨清八岔路鎮西南部,距離鎮政府約六公里,有一個擁有三千余人口的大村,叫做“潘彭店”。該村人文氣息濃厚,村中有一座彭祖墓,相傳是中國長壽始祖、烹飪鼻祖彭祖的長眠地,村名來歷也和彭祖有關聯。日前,大眾網記者走進潘彭店,一探究竟。[詳細]